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国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生  > “共贯与多元”:35位艺术家力作亮相中国美术馆呈现“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

“共贯与多元”:35位艺术家力作亮相中国美术馆呈现“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

“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展览现场

历时两年多的精心筹备,“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于2024 年 4 月 6 日在中国美术馆一层 3、5、7、11 号展厅正式亮相。通过集结35位艺术家的35件⼒作,本次展览力求呈现青年一代艺术家们最诚挚的创作成果,面向广大公众传递艺术创作的鲜活⽣命⼒。

2024年2月28日,“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新闻发布会暨论坛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执行策展人王静在展览现场导览执行策展人袁佳维在展览现场导览

此次展览邀请了35 位架上艺术家,包括:蔡泽滨、陈飞、陈作、陈可、崔 洁、段建宇、韩冰、郝量、黄宇兴、贾蔼力、梁远苇、刘聪、刘晓辉、陆超、 欧阳春、蒲英玮、邱瑞祥、仇晓飞、宋琨、苏予昕、孙一钿、唐永祥、王光 乐、王迈、王兴伟、王伊芙苓韬程、韦嘉、夏禹、谢南星、徐华翎、禤善勤、 薛若哲、闫冰、张业兴、张子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展览现场

35 位参展艺术家是活跃于当代艺术现场的部分新生创作力量,从 60 后、70 后 跨越到 90 后,他们的艺术成长代际跨过了上世纪 90 年代、新世纪的00 年代和10 年代。他们的创作实践围绕绘画这一朴素且原始的媒介展开,将新的艺术 语言和现实的中国经验相结合,将国际视野与中国文化贯通,他们的艺术实践既 融合了不同传统、类型、图像来源以及形式方法的要素,又不断利用媒介本身的 情境动力在看似无关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并跨越边界,以证明在视觉信息如此饱和的当下,绘画如何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突破性的技术仍具有基础和本质的价值。

为何以“新样态”作为本次展览主题的关键词之一? 

著名美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易英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著名美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易英教授表示:“这个 ‘新’是由于这一代艺术家成长的视觉环境的图像化导致的。我们身处的景观世界中,虚拟的图像代替了真实的世界,最基本的艺术参照物不再是自然,而是文化和符号。在图像时代里,艺术创作的路径从再现客观自然转变为对图像的复制与挪用。这种转变的开端在上世纪末中国艺术家对波普艺术的挪用,但这个时期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彻底进入图像时代,当下图像一代则真正进入了仿真世界。因此我称它为‘图像绘画’。不过,图像绘画并不是一种统一的风格,利用各种风格都可以转换为图像的表达方式。这便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现象,新一代艺术家承担了转换的使命。” 

从 70 后到 90 后,勾勒出的恰恰是 2000 年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轨迹。 如果说 70 后艺术家在创作意识中

相关推荐: